來源:賀永科學網博客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fā)明了一種基于二次交聯的凝膠基微流控芯片制造新方法,能夠構造具有不同復雜內部流道的凝膠芯片,進而接種血管內皮細胞,形成具有血管形態(tài)和功能的血管模型。通過凝膠基血管芯片的構建不僅可以模擬血管的主要功能,還可以借助微流控手段施加各種流體剪切及生物因子的刺激。實現在時間和空間上重現體內的血管環(huán)境,它可以應用于血管化過程研究,心血管疾病研究,體外組織工程器官芯片的構建,腫瘤藥物篩選等。本方法可實現微流道高強度封裝,便于物理剪切力、生物因子等施加刺激;同時水凝膠也為營養(yǎng)滲透以及分子擴散提供了高效支撐。
WX20190917-085844.png (135.34 KB, 下載次數: 139)
下載附件
2019-9-17 08:59 上傳
基于二次交聯的凝膠基微流控芯片制造工藝及原理
一直以來,器官芯片的基底材質通常是PDMS,塑料、硅等適合于微加工的材料,水凝膠可否作為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呢?他們設計了一種Bottom-Up的芯片制造策略,先加工出帶有微槽的水凝膠層(每層水凝膠含有兩種水凝膠材料,一種用于固化,一種用于后續(xù)的二次交聯),然后將水凝膠層堆疊拼裝,進行二次交聯,實現三維水凝膠微流控芯片制造。用這種方法,可制造帶有螺旋形流道、分叉流道、蛇形流道、多層互通流道等的水凝膠芯片。
WX20190917-085853.png (375.57 KB, 下載次數: 153)
下載附件
2019-9-17 08:59 上傳
帶有復雜內部流道的水凝膠芯片
WX20190917-085859.png (301.87 KB, 下載次數: 151)
下載附件
2019-9-17 08:59 上傳
基于二次交聯方法構造的水凝膠基血管芯片 流道上的內皮細胞逐漸貼壁,增殖,軸向及徑向布滿整個流道,自發(fā)對齊,形成網絡結構,流道開始實現血管化,Vinculin蛋白(一種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細胞與支架之間相互作用的關鍵蛋白細胞)的表達驗證了細胞與流道材料間聯系的產生,細胞間連接蛋白VE-Cadherin的表達表明了細胞之間形成緊密的相互連接,細胞之間實現明顯的交流,內皮細胞功能蛋白CD31的表達進一步驗證了血管功能化的實現。此外,通過炎癥誘導因子的加載,模擬了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理條件下血管的炎癥反應。
本方法的優(yōu)點有:
1.凝膠基微流控芯片的構建得益于水凝膠材料的固有交聯性質,無需引入任何其他材料。
2.二次交聯原理可以應用于任意具有不同交聯體系的水凝膠組合。
3.獲得的凝膠基微流控芯片沒有任何結合面分界線,完全結合為一個整體。
4.方便構建各種復雜形式的內部流道。
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實現血管功能化。
相關論文Vessel-on-a-chip with Hydrogel-based Microfluidics近日刊登在WILLY旗下的SMALL雜志上。第一作者為聶晶博士生、高慶博士后、王怡棟博士生,通訊作者為賀永教授和轉化醫(yī)學院的陳偉教授。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1802368
|
上一篇:浙大賀永教授課題組:通用的3D打印多材料高彈性硅膠方法下一篇:浙大賀永教授課題組借助微氣流打印出3D生物活性微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