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的Stata Center(2004年由著名建筑師Frank Gehry設計)已成為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核心基地,這里的研究團隊正推動人類與機器通過共享設計語言共同創(chuàng)造實用物品,而非僅依賴傳統(tǒng)指令,讓普通人也能參與設計未來。
Snipaste_2025-09-27_11-39-55.jpg (71.19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 小時前 上傳
△麻省理工學院 Stata 中心
在CSAIL的人機交互實驗室里,教授Stefanie Mueller帶領團隊正在改變設計方式。他們開發(fā)了一款AI工具,讓非專業(yè)人士也能輕松設計3D物品,不用是工程師,也能創(chuàng)造個性化產(chǎn)品。
Snipaste_2025-09-27_11-40-05.jpg (101.8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 小時前 上傳
實驗室里擺著日常用品:藥盒、手機支架、餐具架。乍看普通,細看卻藏著玄機。這些物品都用AI工具定制過。比如一個餐具手柄,原本單調的金屬表面被添上花朵圖案,但依然好用。手機支架能加有機紋路或彩色裝飾,卻依然穩(wěn)穩(wěn)夾住手機。
研究員Jiaji Li說:"以前輔助設備設計都一模一樣,沒個性。我們的目標是讓用戶按自己心意設計,既好看又更好用。"他們的工具"Style2Fab"能智能識別哪些部分能改、哪些不能改,比如螺紋、鉸鏈或結構支撐,確保改完物品功能不變。
Snipaste_2025-09-27_11-40-28.jpg (99.44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 小時前 上傳
人機協(xié)作
研究人員Faruqi和Li的夢想更遠大:讓每個人都能和AI一起創(chuàng)造。他們設想,只需用文字描述想要的物品("一個帶花朵的手機支架"),AI就能生成3D模型,還能提前預測打印后的效果。
"以前做復雜設計要幾天,現(xiàn)在幾分鐘搞定。"Faruqi展示了一個案例,用AI工具幾分鐘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周的工作。系統(tǒng)還能記住用戶偏好,比如"這個區(qū)域要柔軟"這樣的指令,能夠直接融入設計。
Snipaste_2025-09-27_11-40-17.jpg (78.79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 小時前 上傳
實驗室里還有更多驚喜,3D打印的線纜機器人能像觸手一樣擺動抓握;自動澆水花盆內部結構不變,但外部能隨個人喜好定制。研發(fā)人員還腦洞大開,表示想讓3D打印的物品像活物一樣從機器里爬出來。
Snipaste_2025-09-27_11-40-37.jpg (81.3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 小時前 上傳
設計,不再只是設計師的事
在CSAIL,設計已不是軟件和硬件的分離工作。研究人員追求的是"流暢設計流程",這意味著設計、工程和材料實驗無縫融合。Faruqi總結道:"制造不是枯燥的流程,而是和機器對話,告訴它你想要什么互動方式,一起找到解決方案。這不單是人機協(xié)作,而是真正的團隊合作。"當普通人也能用AI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物品,設計的真正力量才剛剛開始。
|
上一篇:3D打印賦能模型與玩具創(chuàng)新:Estes 火箭套件、樂高列車等新品來襲下一篇:匯總來自國外研究領域的三項尖端金屬增材制造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