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生物醫(yī)用材料增材制造工藝研究的順利開展,國際上圍繞增材制造裝備的打印方式、打印精度、打印功能等方面開展了創(chuàng)新研制,并取得了多項成果。2018 年,哈佛醫(yī)學 院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基于立體光刻的生物打印平臺,用于多材料制造異質水凝膠構造。該新型微流體裝置能夠在不同(細胞負載的)水凝膠生物炭之間快速切換,以實現(xiàn)逐層多材料生物打印 [177]。2019 年,瑞典 Cellink 公司宣布推出 BIO X6,該裝備負載新型的六打印頭生物 3D 打印系統(tǒng),可在六個不用的位置同時使用不同的壓力、溫度和方法進行打印。2020 年, 荷蘭 3D 打印機制造商 FELIXprinters 發(fā)布了新型生物 3D 打印機 FELIX BIOprinter,該裝備配備了可以擠出多種黏度材料的強勁電機,可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生物 3D 打印研究,其可以分配黏度高達 64000cP(動力黏度,1cP=10-3Pa·s)的各種黏性材料,并具有從液體到糊劑材料和生物油墨的擠出能力。
在生物打印工藝方面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2018 年,韓國成均館大學開發(fā)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細胞打印工藝,輔以微流體通道,核殼噴嘴和低溫處理,以獲得載有細胞的 3D 多孔膠原支架,利用此工藝開發(fā)的 3D 多孔生物醫(yī)學支架在冷凍保存 2 周后,支架中的細胞(成骨細胞樣細胞或人脂肪干細胞)顯示出良好的活力,在組織工程應用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178]。同年,韓國理工大學研究了一種新的擠出生物打印技術,可以同時創(chuàng)建異構、多細胞和多材 料結構,并利用此技術制造了異質的組織樣結構,如脊髓、肝小葉、血管和毛細血管,與均相和異質細胞打印相比,異質模型顯示出良好的肝小葉結構和更高的 CYP3A4 酶活性 [179]。2019 年,哈佛大學的 Jennifer Lewis 教授團隊開發(fā)出一種全新的生物 3D 打印方法:功能性組 織中直接打印犧牲材料(SWIFT)工藝,采用器官構建塊(OBBs)作為打印基底,使用其獨創(chuàng)的 SWIFT 打印技術在其中打印用于形成復雜血管通道的犧牲材料。后續(xù)通過溫度變化, 使得細胞外基質溶液凝膠固化,以方便洗脫犧牲材料,在組織中形成血管通道 [180]。同年, Albanna 等利用噴墨原位打印工藝,采用纖維蛋白原 / 膠原 + 自體角化細胞 / 成纖維細胞進行修 復,研究結果顯示傷口閉合提前 3 周,傷口收縮減少 50%,再上皮化加速 4 ~ 5 周 [181]。2020 年,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 Matthias P. Lutolf 課題組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 BATE 打印技術(Termed Bioprinting-Assisted Tissue Emergence),使用干細胞和類器官作為自發(fā)的自組織構建單元,這 些構建單元可以在空間上排列以形成相互連接且不斷進化的細胞結構,從而實現(xiàn)對類腸道組織、多細胞復雜組織的打印,為干細胞和再生醫(yī)學提供新的方法,為工程化自組織(Self- Organization)、功能化組織甚至多種組織組合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182]。同年,基于熔融靜電直 寫和擠出式打印的復合制造技術,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團隊完成了骨、軟骨多層結構的打印, 成功構建軟硬組織交接的界面,并且骨、軟骨和交界處的力學性能均可調(diào)控以實現(xiàn)更好的仿生效果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