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療頻道
11 月 28 日消息,Phys.org 報告稱,哈佛大學和哈佛醫(y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y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fā)出一種“活體墨水”,可以用來打印創(chuàng)建 3D 結構的同樣活體材料。
該團隊對大腸桿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細胞進行了基因工程,以制造活的納米纖維,將這些纖維捆扎起來,并添加其他材料來生產一種可以在標準 3D 打印機中使用的墨水。
目前他們使用活體墨水打印了兩種具有活體組件的 3D 對象。一種是在某些化學物質的刺激下分泌 azurin(一種抗癌藥物)的材料。另一種是在沒有其他化學品或設備幫助的情況下隔離雙酚 A 的材料。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已發(fā)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概念表明,這種墨水可能能夠自我創(chuàng)造。通過將工程添加到微生物中,以推動它們產生自己的副本。他們還表示,該技術似乎可能用于打印自我修復的可再生建筑材料 —— 在地球、月球或火星上建造自給自足房屋的可能方法。
61a36aef7ab9a.png (143.15 KB, 下載次數: 66)
下載附件
2021-11-28 20:43 上傳
3D打印中再添新材料
3D 打印這一技術概念從最早“橫空出世”一般突然火熱起來,到如今已經不僅在科研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在產業(yè)領域也已初具規(guī)模。在汽車、航空航天、軍工等制造業(yè),以及醫(yī)療、文創(chuàng)、教育等諸多行業(yè)已有很多具體 3D 打印的應用,成型的材料還基本都是金屬或非金屬,并以粉末狀、線狀和液態(tài)為主。
隨著 3D 打印技術與市場的日趨成熟,其與計算機圖形學、機器人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交叉愈發(fā)廣泛,多學科的融合程度逐漸深化,這也為 3D 打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可能性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而 3D 生物打印正是從 3D 打印逐層構建材料并最終形成產品的增材制造過程演化而來,其能夠生產可精確控制的組織復雜度類似的 3D 組織構建物。
而該技術的關鍵就在于打印的材料,并且也繼承了 3D 打印一貫對材料的高要求。不再是以往的金屬或者非金屬,3D 生物打印中使用的材料包含活細胞和生物材料,一般被稱為“生物墨水”
做為打印材料,生物墨水首先要有很好的生物活性,類似于體內細胞外基質一般,以便在打印成型后細胞能進一步發(fā)育并建立起細胞間的聯(lián)系。其次就是要求具有很好的成形性,而且是在打印時要好的流動性,打印后又能很快地固化成型。
目前,利用微生物工程生產面向各種不同應用的材料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以任意的模式和形狀來構建三維機構卻始終是一項很大的挑戰(zhàn)。
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威斯生物工程研究所、醫(yī)學院醫(yī)學部和工程部,以及美國東北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的學生們一同完成了一項關于生物墨水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工作將先進的納米生物技術與活性材料技術相結合,為 3D 生物打印技術生產功能性“活體”開辟了新空間。這項研究也發(fā)表在了自然雜志的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充分利用微生物的遺傳可編程性
活細胞具有合成分子成分的能力,并且能夠在納米尺度上精確地進行組裝,因為具有在適當環(huán)境條件下構建宏觀的活體功能結構。
來自哈佛大學的 Anna 和 Avinash 帶著研究團隊著手開發(fā)一種,被他們叫做“微生物墨水(microbial ink)”的打印材料。
它完全由基因工程微生物細胞所制成,經過程序化設計使蛋白質單體自下而上的分層自組裝為納米纖維,并進一步構成包含了可擠出水凝膠的納米纖維網絡。通過將基因工程大腸桿菌(E.coli)細胞和納米纖維嵌入微生物墨水中,研究人員向外界進一步展示了功能生物材料的 3D 打印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地隔離有毒部分,釋放生物制劑,并通過合理設計的遺傳物質,經化學誘導來調節(jié)自身細胞的生長。
屏幕截圖 2021-11-28 204634.jpg (243.83 KB, 下載次數: 67)
下載附件
2021-11-28 20:47 上傳
來自 "活墨水 "的自組裝納米纖維的電子顯微鏡圖像。
實際上,3D 生物打印在組織工程學背景下,打印哺乳動物細胞的技術相對成熟一些,最近已經用在了打印生物技術和生物醫(yī)學領域所需要的微生物細胞。但如今已經探索出的噴墨印刷(inkjet printing)、接觸印刷(contact printing)、絲網印刷(screen printing)和平版印刷(lithographic)等技術,相比于基于擠壓法(extrusion-based)的生物印刷技術,在兼容性、性價比上都略顯不足。因此,在這個概念下有很多的方法路徑研究,也探索出了許多種生物墨水。
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充分利用微生物的遺傳可編程性來合理地控制生物墨水的機械特性。
研究人員認為出于對多種因素的考慮,這個想法對于可持續(xù)的制造實踐應用、在資源貧乏環(huán)境(比如一些荒蕪的陸地或外星宇宙)中制造原材料,以及通過仿生設計和基因工程的精確性增強材料性能等領域都將起到推動作用。這就是 Anna 和 Avinash 要進行該項目研究的初衷。
他們對最終目標的設想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設計出一種具有高打印保真度的可擠出生物墨水;然后再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完全由工程微生物來生產這種生物墨水;最后,則是創(chuàng)建出一個可編程的平臺,在更大更宏觀的層面實現(xiàn) 3D 打印活體結構的先進功能,從而將新興的活體材料領域推向從未被開發(fā)的前沿科技藍海中。
利用基因工程
在這項工作中,他們做出了完全由基因工程的大腸桿菌生物膜制備出的微生物墨水。并且他們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這款微生物墨水的具體特征,展示了其結構和形狀的完整性。
更為長遠的影響是,他們通過將基因工程的大腸桿菌細胞嵌入到微生物墨水里,顯示了 3D 打印治療性生物材料、隔離性生物材料和可調節(jié)性生物材料等多種潛在生物墨水的可能。
2.png (301.32 KB, 下載次數: 63)
下載附件
2021-11-28 20:43 上傳
圖 | 微生物墨水的設計策略、生產和功能應用示意圖(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圖中的 a 部分,研究人員將源自纖維蛋白的 α(旋鈕)和 γ(孔)蛋白結構域,與卷曲納米纖維的主要結構成分 CsgA 相結合,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以產生微生物墨水。
分泌后,CsgA-α 和 CsgA-γ 單體通過球狀孔結合相互作用自組裝成交聯(lián)的納米纖維。b展示了旋鈕和孔域來自于纖維蛋白,它們在血凝塊形成過程中的超分子聚合環(huán)節(jié)起到了關鍵作用。圖中的 c 則顯示,整個從工程蛋白質納米纖維來生產微生物墨水的方案,涉及標準的細菌培養(yǎng)、有限的加工步驟,并且不必添加外源聚合物。最后微生物墨水被 3D 打印,來獲得功能性生物材料。
這個設計的想法是基于研究團隊的早期工作基礎,在之前 Anna 和 Avinash 證明了大腸桿菌生物膜細胞外基質(ECM)的原生蛋白卷曲納米纖維可通過將功能性多肽/蛋白質融合到卷曲 CsgA 的單體中來進行基因工程編輯,從而產生剪切稀釋水凝膠。同時,為了創(chuàng)造出具有理想粘彈性的生物墨水,他們又引入了一種遺傳工程的交聯(lián)策略,這個靈感就來自于纖維蛋白(上圖 b 中顯示的部分)。
這項研究所制備出的微生物墨水,其設計重新利用了 alpha 和 gamma 模塊之間的結合相互作用,即“旋鈕-孔(knob-hole)”的相互作用,病引入納米纖維之間的非共價交聯(lián),以求在保持剪切稀釋性能的同時增強機械堅固性。此外,研究人員表示,該實驗中還值得注意的是,由 CsgA 自組裝形成的纖維具有高度穩(wěn)定性,并能抵抗蛋白水解、洗滌劑誘導和熱變性等多種優(yōu)點。
合成生物學新工具
可打印的生物墨水需要粘度足夠低,并且既要便于擠壓,又要足夠高的強度以便在打印后保持其形狀。
這項成果,對于 3D 生物打印技術領域開發(fā)具有可調機械強度、高細胞活力和高打印保真度的高級生物墨水,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擴展了研究思維。
在他們看來,未來利用合成生物學家們研發(fā)出的、能夠不斷增長的生物部件“工具包”,微生物墨水可以進一步為各種生物技術和生物醫(yī)學應用進行個性化的定制設計。特別是當需要與其他材料技術相結合時,例如那些已經將活細胞納入結構建筑材料的技術,該研究所制備的微生物生物墨水會尤其重要。
此外,其也可以在類似太空等極端環(huán)境下的人類棲息地,支持結構建筑物的建成;因為在那種環(huán)境下原材料的運輸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從非常有限的資源中按需生成建筑材料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總體來看,目前 3D 生物打印尚且處于初始研發(fā)階段,生物墨水作為生物 3D 打印技術環(huán)節(jié)上的關鍵材料,也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對于市場應用來說,這些技術談及規(guī);⑹袌龌為時尚早。但該研究領域的未來發(fā)展?jié)摿O大,可涉及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包括個性化醫(yī)療器械、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發(fā)、三維支架和三維細胞培養(yǎng)、再生醫(yī)學、多細胞生物學結構體構建,以及文中研究人員所設想的建筑材料等等。
可以說,生物 3D 打印技術正以極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著,其已經讓各種手術和再生醫(yī)學等領域大大受益。未來,讓我們期待該領域能夠涌現(xiàn)更多的可以改善人類社會、變革相關產業(yè)的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