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軟熊 于 2017-1-9 10:50 編輯
由于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具有許多優(yōu)勢(比如速度快、靈活),建筑3D打印技術近年來發(fā)展得越來越快了。南極熊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有很多的公司都涉及建筑3d打印,國內(nèi)的包括盈創(chuàng),還有之前南極熊報道的北京通州的打印別墅。上海盈創(chuàng)是在國內(nèi)外的建筑3d打印商業(yè)非常活躍的一家公司。據(jù)南極熊了解,近日,建筑公司Millebot對外推出了Mille,一個裝在集裝箱內(nèi)的工業(yè)規(guī)模的3D打印機。據(jù)悉,該設備可被用于建筑、救災、航空航天等。
201701090930415563.jpg (18.57 KB, 下載次數(shù): 260)
下載附件
2017-1-9 10:45 上傳
3D打印技術在建筑領域的使用日益增加。由于3D打印材料比以往更廣泛,建筑公司已經(jīng)能夠制造巨大的3D打印結構,包括房屋和辦公室,并能夠承受長期使用。然而,對于以建筑為中心的3D打印機,還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其中一個是移動性。由于打印建筑物的部件所需的3D打印機通常較大,因此將這些打印機置于建筑工地上是一項巨大的任務,這還是在考慮打印機的電源和防風雨之前的考慮因素。
很多3D打印公司正以不同的方式解決這種移動性問題。例如,荷蘭CyBeConstruction公司開發(fā)了一種具體的3D打印機,它在履帶軌道上移動,適合在建筑工地的艱難地形上運行。但也有其他解決方案。一家總部設在佛羅里達州冬季公園的Millebot公司,最近創(chuàng)建了一個大型的、和磨機混合的3D打印機,裝在一個標準的集裝箱,使其通過海運、鐵路或其他手段進行運輸。該設備在2016年10月的MakerFaireOrlando展上進行過出。
201701090931034051.jpg (14.15 KB, 下載次數(shù): 248)
下載附件
2017-1-9 10:45 上傳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開發(fā)的標準化集裝箱系統(tǒng)使得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并且增加了全球貿(mào)易。由于裝運集裝箱具有標準化的測量,因此它們可以在長距離上很容易地裝載、堆疊和運輸,而編號和跟蹤系統(tǒng)確保每個獨特的集裝箱容易識別。通過購買到集裝箱系統(tǒng),Millebot可以輕松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發(fā)送其獨特的3D打印機,而接收者也可以相信,在交付之前和之后,機器內(nèi)部將保持完好無損。
201701090931049530.jpg (24.33 KB, 下載次數(shù): 243)
下載附件
2017-1-9 10:45 上傳
由Millebot開發(fā)的“未來工廠”概念,Mille3D打印機有多頭制造工具,可以打印和銑削,為用戶提供按需添加和減少制造能力。使用自固化并根據(jù)需要硬化的專有粘土材料(或其他材料,如砂混合物或回收的玻璃和塑料混合物),Mille3D打印機可以創(chuàng)建據(jù)稱是水泥或紅磚的3-5倍硬度的物體和結構。此外,這些結構可以用70”x265”x70”的40’輕負荷3D打印機打印。取得專利的粘土材料由Millebot和Dr.Pojman博士開發(fā),他們分別是按需固化聚合物專家和PojmanPolymerProducts總裁。
根據(jù)Millebot的說法,Mille3D打印機和磨機混合提供了另一個優(yōu)勢,除了創(chuàng)建大而堅固的結構。在速度方面,新機器可以以200mm/sec或500英寸/分鐘的速度進行打印,這使得這種大型多功能機器的速度驚人地快。Millebot團隊也很快,因為他們聲稱他們可以在60-90天向客戶提供一臺巨大的打印機,大概是通過標準的集裝箱航線運輸。和磨機混合型的3D打印機可在20英尺或40英尺的集裝箱中使用,并可針對重型或輕型使用進行優(yōu)化。
201701090931279409.jpg (25.23 KB, 下載次數(shù): 245)
下載附件
2017-1-9 10:45 上傳
盡管Mille3D打印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制造設備,其提供加、減功能,但顯然相當容易使用。“任何新機器,有一個微小的學習曲線,”Millebot說!暗请S著Millebot易于使用的界面和易于使用的用戶指南,學習使用Mille并不難!辈⑶ Millebot希望在一年內(nèi)將Mille3D打印機和銑刀用于商業(yè)用途。
來源:3D虎
延伸閱讀:
3D打印將帶給建筑行業(yè)新的革命!
進化!會走路的“履帶式”混凝土建筑3D打印機
|
上一篇:Cazza:又一家要在迪拜3D打印房子的初創(chuàng)公司!下一篇:3D打印西安大明宮-丹鳳門,古建筑文物保護新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