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88 于 2014-3-20 22:53 編輯
擠出線寬(Extrusion width),要怎麼設定?
我不知道Slic3r的作者,為什麼要把這邊的%設定,跟"層高"做連結。我個人認為擠出線寬,要以噴頭孔徑當做設定參考才好。
擠出頭孔徑0.4mm時,筆者是這樣設定擠出寬度的。
擠出塑料的體積 = 0.2(層高) x 0.6(線寬) x 2.4(線長) mm3
3D打印要擠出多少料呢?算法是擠出線寬乘以層高,再乘以線長。
層高是另一個設定值設定下來,在這邊是不會改變的。
這邊要變動的是線寬。
料擠出后,受到底層的擠壓,會開始往兩邊溢出。溢出越多,線寬就越寬。機器會用更快的速度擠料,來增加線寬。
線寬越小,擠出量就會越少。如果線寬少到某個程度,擠出的高度就有機會小於層高,這樣會導致擠出的料,會沒有接觸到底下的基礎,造成小破洞。
我會建議擠出線寬,不要小於孔徑。
然后最外圈"Perimeters",要設得比孔徑大130%左右。
(注意,如果直接打130%,是指 層高x130%,不是孔徑x130%。)
還有First layer,建議可以設到孔徑的150%。增加擠出量,可以讓塑料跟3D打印臺有更多的擠壓,有助於3D打印件跟3D打印臺的黏合。
層高最高不要超過孔徑,要不然黏合會缺乏擠壓的力量導致黏合效果狠差。
另外,如果你在Slic3r設定比孔徑還要高的層高,應該是會導致切片失敗的。
以下用幾張連環(huán)圖,嘗試說明擠出塑料的過程。這個例子中,擠出孔孔徑是0.4mm,第一層層高是0.2mm。
開始擠料
慢慢鼓起
塑料擠出高度剛好接觸到3D打印臺時,呈現半圓形。
繼續(xù)擠料,底部與3D打印臺接觸。如果3D打印線寬設定的比擠出孔孔徑小,就會發(fā)生像這樣與下層接觸面積狠小,可能會有黏合不牢固的問題。
當底部接觸圓直徑與噴孔直徑一樣大的時候(擠到底圓直徑0.4mm)。這樣底面接觸面積比較理想,比較不會發(fā)生黏合不足的問題。
再繼續(xù)擠料,塑料開始往四周擴散。(擠到底圓直徑0.6mm)在這過程中,塑料像3D打印臺方向持續(xù)有擠壓的壓力,可以加強與3D打印臺的黏合效果。如果孔徑是0.4mm,建議第一層的線寬設定到0.6mm。
塑料也會有向上擠出的力量,需要靠擠出頭唇部抑制溢出,才不會有塑料跑到比擠出頭還高的位置。所以沒有唇部的擠出頭,擠出寬度建議不要超過擠出孔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