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南極熊獲悉,美國賓厄姆頓大學的Seokheun “Sean” Choi 教授帶領的一支多學科研究團隊,正通過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3D 打印技術,探索細菌供電生物電池的新方法。團隊與機械工程系的激光粉末床熔融專家 Dehao Liu 助理教授合作,利用這種金屬增材制造方法,生產出具有精細調節(jié)的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的不銹鋼微結構。
Dehao教授解釋道:“激光粉末床熔融技術非常適合生物電池,因為它能夠制造出高精度、可定制且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 3D 結構,這對于最大化表面積和能量密度至關重要! 這種設計改善了細菌的定植情況,同時也促進了營養(yǎng)物質的輸送和廢物的清除 —— 這些都是過去碳基和聚合物基陽極材料面臨的主要難題。
項目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2024 年的一筆資助。
biobat1.jpg (123.73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2025-8-4 15:10 上傳
△賓厄姆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fā)出一種由細菌驅動的生物電池,可產生 1 毫瓦的電力
系統(tǒng)內部:細菌如何發(fā)電
這種生物電池通過細菌內生孢子驅動的電化學反應產生電流。內生孢子是微生物的休眠形式,能夠在惡劣環(huán)境中存活,并在適宜條件下恢復活性。系統(tǒng)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陰極(正極)、陽極(負極)以及促進電力產生的離子交換膜。為了達到最佳性能,陽極必須是三維的,以便細菌能夠密集定植,同時又能保證營養(yǎng)物質的獲取和廢物的清除。
Choi 教授表示:“扁平的二維陽極效率很低,它會限制向細菌輸送營養(yǎng)物質,也會阻礙廢物的清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利用激光粉末床熔融技術制造出具有精確微觀結構控制的 3D 不銹鋼陽極,為細菌活動和能量產生創(chuàng)造了更適宜的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陽極材料,如碳或聚合物,通常導電性較低,且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受到熱損傷 —— 而使用金屬基結構則避免了這些問題。
Choi 教授說:“兩年前,我們開始使用不銹鋼網作為陽極,因為它的導電性非常好,結構也非常堅固。我們成功地將這種微生物燃料電池整合到此類電子設備中。但市售不銹鋼網存在一個問題,我們無法控制其孔隙率和粗糙度。我們只能買來就用,然后把細菌細胞放進去!
biobat3.jpg (181.88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2025-8-4 15:11 上傳
△通過將生物電池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研究人員獲得了 1 毫瓦的電力
Choi 教授指出了激光粉末床熔融技術的潛力,通過激光選擇性地熔化和凝固金屬粉末薄層來構建 3D 金屬部件。通過將多個生物電池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團隊產生了接近 1 毫瓦的電力 —— 足以驅動一個 3.2 英寸的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這是 Choi 教授以往的生物電池設計中功率最大的輸出之一。此外,這種不銹鋼結構使得細菌細胞能夠重復使用,且性能不會顯著下降。
展望未來,團隊打算通過開發(fā)一種集成 3D 打印方法,同時制造所有生物電池組件,來簡化制造流程。他們還計劃實施電源管理策略 —— 類似于太陽能系統(tǒng)中使用的策略,通過更好地控制充放電循環(huán)來提高能源效率。
|
上一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利用多材料3D打印技術開發(fā)功能性膝關節(jié)模型下一篇:280% 斷裂伸長率,盈普新型共聚尼龍材料突破3D打印柔韌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