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rrior熊 于 2021-10-1 21:18 編輯
來源:食研私享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鄭博(1作)、陳玲*(通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國際納米復合材料制造研究所 (IINM):Fengwei Xie*(共通訊)等在農林科學1區(qū)TOP期刊FoodHydrocolloids(IF:9.147)在線發(fā)表了題為“Effect of pre-printing gelatinization degree on the structure anddigestibility of hot-extrusion 3D-printed starch”的研究文章。
1.jpg (35.79 KB, 下載次數: 153)
下載附件
2021-10-1 21:10 上傳
熱擠壓3D打印(HE-3DP)是一種能夠在食品領域實現外觀個性化和營養(yǎng)定制化的新興技術。然而,對淀粉類物質熱擠壓3D打印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通常情況下,淀粉需要進行預糊化并制成凝膠后才能用于熱擠壓3D打印。當淀粉凝膠在打印機加熱筒中進行熱剪切處理時,會改變其結構進而調整其流變性能和可打印性。
迄今為止,還沒有關于使用3D打印來調節(jié)淀粉消化率的研究。然而,通過3D打印來改變淀粉結構,特別是晶態(tài)和非晶態(tài)域來調節(jié)淀粉消化率,將為創(chuàng)造健康食品提供新的思路。該研究根據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的結構特點以及前期對印刷適性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印刷前淀粉糊化程度對HE-3DP生產的淀粉材料結構和體外消化率的影響。更具體地說,印刷適性和消化率的變化與晶態(tài)和非晶態(tài)域變化以及淀粉鏈的解旋/纏繞行為有關。該項工作將有助于合理設計HE-3DP工藝,以生產具有更強抗消化性能的淀粉產品。
研究亮點
1. 大米和小麥淀粉采用熱擠壓3D打印加工。 2. 印刷前糊化程度影響淀粉的印刷適性和消化率。 3. 印刷前低糊化程度誘導形成有序結構。 4. 結晶度隨著印刷前糊化度的增加而降低。 5. 實現了大米和小麥淀粉理想的印刷適性和消化率(耐消化性)。
成果介紹
該文探討了印刷前不同糊化程度的大米和小麥淀粉的結構(晶態(tài)和非晶態(tài)域以及微相結構均勻性)、印刷適性和消化率之間的關系。印刷前糊化程度較低的淀粉凝膠由于顆粒結構和有序結構(如微晶和螺旋)的存在,在HE-3DP過程中更容易促進分子鏈的聚集和新的有序結構的形成。糊化程度較高的淀粉凝膠材料結構以非晶態(tài)和疏松為主,淀粉鏈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在這種情況下,HE-3DP更有可能進一步破壞淀粉結構,淀粉鏈更難重新排列成有序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當大米淀粉和小麥淀粉的糊化程度分別為50%和40%時,可獲得理想的印刷適性和消化率(耐消化性)。總體而言,該研究可為利用HE-3DP設計健康淀粉基食品提供有益信息。
3.jpg (83.81 KB, 下載次數: 159)
下載附件
2021-10-1 21:10 上傳
圖1. 不同糊化度的印刷淀粉凝膠樣品(RG:大米淀粉、WG:小麥淀粉;從左到右的糊化度分別為30%,40%,50%,60%,70%)。
2.jpg (118.72 KB, 下載次數: 170)
下載附件
2021-10-1 21:10 上傳
圖2. 印刷前糊化度對熱擠壓3D打印后淀粉結構和消化率影響的機理示意圖。(RDS:快速消化淀粉;SDS:慢消化淀粉;RS:抗性淀粉)
相關論文鏈接:10.1016/j.foodhyd.2021.107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