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3D打印技術已給商標法律制度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包括侵犯商標專用權構成要件、“商業(yè)活動中使用”原則適用、間接侵權行為認定等在內的原有規(guī)則應該適時作出一定的修改。對此,筆者談以下幾點看法:
100930r4l6dddrgaqqifd5.jpg (72.19 KB, 下載次數: 100)
下載附件
2018-5-30 10:13 上傳
對“商業(yè)活動中使用”原則的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兩項內容:
1.調整“商業(yè)活動中使用”原則的適用范圍。對“商業(yè)活動中使用”原則的沖突主要體現在個人使用3D打印技術復制他人持有商標權的商品是否能夠認定為侵權。依據2013年修訂的商標法及2014年修訂的《商標法實施條例》,個人復制商品的行為不屬于商標侵權,但在3D打印技術普遍運用的態(tài)勢下,復制變得更為容易,復制品更加易得,雖然個人使用3D打印技術復制商品的行為不會直接涉及銷售等商業(yè)活動,但其后可免于商業(yè)性購買,數量過多則足以造成對商標持有人的損害,所以,個人使用3D打印技術復制商品不能簡單認定為不屬于“商業(yè)活動中使用”,應對“商業(yè)活動中使用”進行合理的界定。
100930ffkmmom5uv3ssueh.png (401.08 KB, 下載次數: 86)
下載附件
2018-5-30 10:13 上傳
2.頒布指導性案例確立審判標準;谏鲜隼碛桑P者認為,對于以個人使用為目的的3D打印商品,不能簡單認定不構成對商標權的侵犯,如果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商標專用權,就應該追究其直接侵權責任。如何判斷當事人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行為的違法性?這就要從其3D打印商品是否采用唯一商標的產品、打印的次數及數量、復制品的用途、當事人所處環(huán)境等信息進行綜合判斷。從司法實踐上來講,可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頒布指導性案例的方式提供案件審判標準,繼而推動立法修改。
引入個人合理使用制度。在傳統(tǒng)制造技術條件下,個人從事商品生產的成本很高,且規(guī)模也極為有限,很難對生產者的利益造成實質侵害。但是,如果大量的個人使用3D打印機進行生產,將從根本上動搖生產經營者的利益,打破目前商標法所建立的商標保護與消費者利益平衡的格局。對此,筆者建議引入商標個人使用合理性判斷標準。
100930oyzwm97v1wa31ar3.jpg (25.14 KB, 下載次數: 105)
下載附件
2018-5-30 10:13 上傳
在目前“商業(yè)性”內涵被逐步放大的情形下,個人打印商品供自己使用,在何種程度上應該被認為是商業(yè)使用,筆者認為應結合以下幾方面判斷:一是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二是復制商品的數量、次數;三是行為對商品市場的實質性破壞。
加強對間接侵權行為的規(guī)制。由于間接侵權行為本身的隱蔽性、分散性,使得權利人向間接侵權人主張權利的難度加大,由于商標法對間接侵權的規(guī)定僅有為侵權人提供便利條件這一原則性內容,加之侵權責任法對于間接侵權行為僅有一般性規(guī)定,由此導致在適用法律時產生侵權要件不明晰的矛盾。筆者認為,應該在商標法的體系下,建立起內涵+肯定式列舉的方式規(guī)定間接侵權的種類。
1.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間接侵權責任。關于責任的承擔問題,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高度蓋然性原則,“知道”意味著只要有證據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的知曉具有高度的蓋然性,就可以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該侵權行為。
101024c7vd9z7hkvdb08rt.png (493.09 KB, 下載次數: 120)
下載附件
2018-5-30 10:13 上傳
2.3D打印設備、產品模型提供者的共同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guī)定與幫助侵權的一般規(guī)則具有緊密關聯,3D打印設備、產品模型提供者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僅是幫助者和侵權者關系中的一種類型而已,適用同樣的法理。根據侵權責任法的理論,幫助侵權責任的成立以幫助者和侵權行為實施者之間存在意思聯絡為條件,即幫助者對于侵權行為主觀上應是故意的過錯形式,即知道而希望或放任侵權行為發(fā)生。
3D打印設備作為制造假冒商標產品或商標標示的設備,很難認定為商標法規(guī)定的客觀方面的“提供便利條件”,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可以成立共同侵權,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在整個3D打印技術運用過程中,以3D打印設備、產品模型提供者為主的間接侵權者,通過售賣設備等方式獲利最多,但是因為直接侵權人的分散等原因,很難進行法律規(guī)制,除非認定為共同侵權行為,否則3D打印設備、產品模型提供者不宜認定為間接侵權的行為人。
廣告
給予商品外觀商標法保護。由于目前我國商標法并未建立起商品外觀的商標法保護制度,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2款規(guī)定,知名商品的包裝、裝潢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那么對于非知名商品的商品外觀有沒有類似的保護機制,可能會導致運用3D打印技術復制去除商標標識的商品的行為游離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況且,通常知名產品的外包裝上商標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兩者權益保護的法律依據隸屬于不同法律在實踐中較難區(qū)分,造成認定困難。
101025l9y9448oyel6onul.jpg (66.54 KB, 下載次數: 89)
下載附件
2018-5-30 10:13 上傳
對此,筆者建議,建立商品外觀的商標法保護。包裝、裝潢和商標一樣都具有區(qū)別其他商品吸引消費者的作用,建立商品外觀的商標法保護機制,將具有區(qū)分功能的商品外觀作為商標的一部分,或者單獨作為注冊登記的內容向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以維護產品的質量商譽,避免消費者依據獨特的產品外形產生誤解,更重要的是,對于利用3D打印技術通過設計圖紙、3D數字模型等方式復制產品的行為可以認定為侵犯商品外觀,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沒有商品,3D數字模型及設計圖紙就沒有產品,所以,從源頭上加強對商品商標權的保護,對商品的3D數字模型和設計圖紙應該歸為商標法保護的范疇。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翟業(yè)虎。ㄗ髡邌挝唬菏锥冀洕Q易大學法學院)
|
上一篇:深度對話│許小曙:技術與創(chuàng)新驅動中國夢下一篇:女大學生患罕見惡性腫瘤,3D打印技術為她植入人工脊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