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南極熊獲悉,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于近日完成,共選舉產生8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來自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王向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86_副本.jpg (374.43 KB, 下載次數: 390)
下載附件
2021-11-18 12:00 上傳
△《科學中國人》對王向明院士的報道
據《科學中國人》此前發(fā)布的相關資料顯示,王向明院士出生于1962年,2005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飛機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與制造工作,在開拓隱身戰(zhàn)機新概念結構領域、引領飛機增材制造應用方向、創(chuàng)建隱身戰(zhàn)機機體快速試制新模式等做出貢獻,研究成果是鶻鷹中型四代機研制的基石。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授權發(fā)明專利15件,發(fā)表期刊論文32篇、專著3部,國際學術會議報告9次。
現任航空601所項目總設計師,任鶻鷹飛機(殲—31)常務副總設計師、飛行器結構領域唯一國防973技術首席、軍委裝發(fā)部和原總裝先進制造專業(yè)組委員、新型功能結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獲航空航天月桂獎(技術先鋒獎)、航空報國金獎(3次)和探索發(fā)明獎,航空工業(yè)一等功、二等功(3次)。被評為遼寧十大創(chuàng)新能手、遼寧省五一獎章、沈陽市勞動模范。培養(yǎng)碩、博研究生21人。
在飛機結構的設計和加工過程中,王向明院士在3D打印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王向明介紹說,飛機結構增材制造的應用研究迄今已開展30多年,但應用范圍、數量規(guī)模仍受局限,國內外僅有幾種型號飛機在少量應用,且以次承力件為主,例如波音787、空客A350等。盡管增材制造在控形、控性和工藝裝備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缺少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引領,單純套用鍛鑄件優(yōu)勢不大,即想用但不太會用;另一方面,缺少性能評定/驗證方法支撐,壽命安全說不清,即想用但不太敢用。二者被美國聯邦航空局列為增材制造應用技術的主要難點之一。
b3119313b07eca8085feb3dc869626d9a0448348.jpeg (38.13 KB, 下載次數: 367)
下載附件
2021-11-18 11:42 上傳
△王向明院士
早在2003年,王向明就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華明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開展密切合作,共同為飛機結構件“量身定做”,即常說的設計/制造一體化。
王華明教授率先在鈦合金大型復雜主承力件激光熔化沉積控形、控性、裝備、標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王向明考慮更多的則是如何實現創(chuàng)新設計、確保使用安全,著重解決3D打印面臨的“會用、敢用”的問題。
2.jpg (72.56 KB, 下載次數: 381)
下載附件
2021-11-18 12:03 上傳
△王華明(左)王向明(右)獲中航工業(yè)"航空報國金獎"(圖源:CAN)
王向明借助在原總裝先進制造專業(yè)組擔任增材制造責任專家的機遇,規(guī)劃出基于增材制造的大型整體化、構型拓撲化、梯度復合化和功能結構一體化等飛機新概念結構領域,主導系統級技術開發(fā)與工程化驗證,做前人不敢做的事,開始走上打印奇思妙想的逐夢之旅。
微信截圖_20211118115144.jpg (75.11 KB, 下載次數: 417)
下載附件
2021-11-18 11:53 上傳
△王向明院士團隊發(fā)表的部分中文期刊論文
f56dab18972bd4074f1ab3b86c899e510eb3095b_副本.jpg (411.66 KB, 下載次數: 410)
下載附件
2021-11-18 11:56 上傳
他基于發(fā)明的增材熔合連接方法,提出多種增材主承力結構設計方法,即通過增材熔化沉積填充,一邊成形、一邊連接,將兩個構件合并為一個整體,使構件做得更大、更復雜。其中具體包括殘余應力臨界值仿真預測、離散分區(qū)成形、去除殘余應力、增材熔合連接,涵蓋創(chuàng)新設計、性能評定、工程驗證等。與焊接的區(qū)別是,突破厚度限制,力學性能與母材相當,近似“無痕”連接。研制出框-梁等多種整體主承力結構,拓展法向復雜承載維度。
針對熔合連接區(qū)疲勞特性評定,王向明提出當量應力集中系數法。將熔合連接區(qū)內部細觀缺陷打包,與母材宏觀應力集中當量等效,利用名義應力法確定當量應力集中系數值和壽命算法,以此作為疲勞和工藝質量評價判據。針對疲勞壽命安全,王向明建立工程化驗證專用模式,與傳統積木式驗證不同的是,力學性能考核與工藝過程循環(huán)迭代,這樣可及時暴露性能缺陷,加快改進,使增材制造主承力結構件的壽命安全保障有了技術支撐,進而解決壽命安全風險控制難題。
拓撲結構是公認的輕量化結構,減重效率可近一半,具有極大應用潛力,受到工程界的普遍關注。王向明認為,拓撲結構屬靜定結構范疇,任一分支失效都將導致總體破壞。壽命安全如何保障?為此,他提出按壽命設計和穩(wěn)定性設計所產生的強度裕度等效面積作為裂紋擴展容限區(qū)域,分不同情況建立拓撲結構局域損傷容限設計準則。針對拓撲結構機加難點,他還提出了增材快速成坯加表面熔凝精整的低成本工藝方法,機加量減少70%,制造成本也得到降低。
上述研究解決了增材主承力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難題,成效顯著,零件數量減少2/3、結構減重1/5、疲勞壽命增加1/3。“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的殊榮,這一項目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負責設計驗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負責制造。
微信截圖_20211118113611.jpg (97.15 KB, 下載次數: 381)
下載附件
2021-11-18 11:36 上傳
△王向明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
王向明介紹,選區(qū)熔化增材制造技術可打印出內部形狀復雜的輕質功能件,但常規(guī)點陣結構的節(jié)點承載能力大都不滿足飛機功能結構要求。為此,王向明將點陣結構的節(jié)點半徑作為設計變量,通過形狀優(yōu)化降低應力集中和重量,由此建立多種拉壓承載型節(jié)點強拘束微桁架單胞。他提出節(jié)點剪切強度計算方法,發(fā)現敏感設計參數(微桿半徑),并據此建立有效設計手段;打印出散熱器、格柵等多種高效功能件,解決了增材高承載功能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難題。功效實現質的飛越,功能效率提高一倍、減重近2/5、零件減少95%。
8ec24710b912c8fca12e9688eb039245d788215b.jpg (56.43 KB, 下載次數: 390)
下載附件
2021-11-18 11:48 上傳
△王向明團隊的新一代3D打印技術:重量僅為原先1/8,換熱提高2到3倍(圖源:網絡)
另外,據王向明介紹,飛機戰(zhàn)損/戰(zhàn)傷比為1∶20,結構戰(zhàn)傷占近90%,若無法及時搶修即相當于戰(zhàn)損。對此,他提出了補強幾何應力集中/填充復合應力集中最小的修理設計方法、浪涌偏差修正方法,建立“四快”修復流程與數據庫——設計、評定、制造、修復。主持完成了3類材料、9類構件的地面靜態(tài)、搖擺動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工程驗證,為保持艦載機完好率提供技術途徑。
上述成果應用于多個型號項目,單機用量達復合材料用量的1/7,含5種工藝、9種材料。開辟了增材構件在飛機上工程化應用先河,實現了質的飛越,應用進程保持領先,使我國成為唯一實現增材制造構件在飛機上規(guī)模化應用的國家。王向明領銜的“基于增材制造的飛機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與工程應用”項目由此獲得了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科學中國人》
|